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数码 >> 详情
忆江南的诗意讲解_忆江南的诗意
来源: 互联网      时间:2023-02-20 05:50:13

1、江南风景好,我对江南的风景很熟溪,太阳出来时江边的花儿在太阳的照耀下显的更红了,春天来临时江水绿的 像蓝草一样,怎能不回忆江南? 吧 吗,吗,吗 看吗 江南是个好地方,那里的风景我熟悉。

2、日出时,江中的滚浪比火还红艳,春天里,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。

3、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?注释:   ①谙:熟悉   ②红胜火: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  ③蓝:蓝草,叶子可以提炼蓝色的染料。


(资料图片)

4、这里用蓝草的颜色形容江水的深和清澈。

5、   简单的意思:江南是个好地方,那里的风光我曾经很熟悉。

6、日出时,江边的红花颜色鲜艳胜过火焰,春天来了,江水绿如蓝草。

7、能不想念江南?   今译 :   江南是个好地方,那里的风景我熟悉。

8、日出时,江中的滚浪比火还红艳,春天里,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。

9、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  忆江南①   【作者】   772-846 ,字乐天,太原(今属山西)人。

10、唐德宗朝进士,元和三年(808)拜左拾遗,后贬江州(今属江西)司马,移忠州(今属四川)刺史,又为苏州(今属江苏)、同州(今属陕西大荔)刺史。

11、晚居洛阳,自号醉吟先生、香山居士。

12、其诗政治倾向鲜明,重讽喻,尚坦易,为中唐大家。

13、也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,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。

14、   【注释】   ①据《乐府杂录》,此词又名《谢秋娘》,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。

15、又名《望江南》、《梦江南》等。

16、分单调、双调两体。

17、单调二十七字,双凋五十四字,皆平韵。

18、 ②谙(音安):熟悉。

19、 ③蓝:蓝草,其叶可制青绿染料。

20、   【品评】   此词写江南春色,首句“江南好”,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“好”字,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,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。

21、同时,唯因“好”之已甚,方能“忆”之不休,因此,此句又已暗逗结句“能不忆江南”,并与之相关阖。

22、次句“风景旧曾谙”,点明江南风景之“好”,并非得之传闻,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。

23、这就既落实了“好”字,又照应了“忆”字,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。

24、三、四两句对江南之“好”进行形象化的演绎,突出渲染江花、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,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。

25、其中,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,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,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。

26、篇末,以“能不忆江南”收束全词,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,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,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。

27、江南好,风景旧曾谙。

28、日出江花红胜火,春来江水绿如蓝。

29、能不忆江南? 江南忆,最忆是杭州。

30、山寺月中寻桂子,郡亭枕上看潮头。

31、何日更重游? 江南忆,其次忆吴宫。

32、吴酒一杯春竹叶,吴娃双舞醉芙蓉。

33、早晚复相逢? 古语云,言而无文,行而不远。

34、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,流传至今,已是一千多年,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,那么这寥寥数语,文在何处?如何能“行”如此之远呢?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,在杭州呆了两年,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,任期也一年有余。

35、在他的青年时期,曾漫游江南,旅居苏杭,应该说,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,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。

36、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,回到洛阳后十二年,他六十七岁时,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,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。

37、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,实属不易,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。

38、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“花”、“莺”着手,而是别出心裁地从“江”为中心下笔,又通过“红胜火”和“绿如蓝”,异色相衬,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。

39、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,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,如“两个黄鹂鸣翠柳,一行白鹭上青天”、“江碧鸟逾白,山青花欲燃”,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,使诗意明丽如画。

40、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,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,“夕照红于烧,晴空碧胜蓝”、“春草绿时连梦泽,夕波红处近长安”、“绿浪东西南北水,红栏三百九十桥”。

41、因而江南的春色,在白居易的笔下,从初日,江花,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,又因烘染、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,色彩绚丽耀眼,层次丰富,几乎无需更多联想,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。

42、 既是“能不忆江南”,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,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?古籍载:“杭州灵隐寺多桂。

43、寺僧曰:‘此月中种也。

44、’至今中秋望夜,往往子堕,寺僧亦尝拾得。

45、”既然寺僧可以拾得,那么看起来,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,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,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,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。

46、白居易是诗人,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,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,徘徊月下,流连桂丛,时而举头望月,时而俯首细寻,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。

47、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。

48、一个寻字,而情与景合,意与境会,诗情画意,引人入胜。

49、 也许,月中桂子只是传说,那么钱塘潮奇观确实是存在的。

50、寻桂子不一定能寻到,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。

51、钱塘江自杭州东南流向东北,至海门入海。

52、钱塘潮每昼夜从海门涌入,异常壮观。

53、钱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最大,潮头可高达数丈,正因为如此,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,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,趣意盎然。

54、上句写跑去寺里寻找那美丽的传说,下句写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钱塘潮,一动一静,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内心蕴涵的种种心理活动,也许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难忘。

55、 第三首,写的是苏州。

56、吴酒一杯春竹叶,也许有人会说,竹叶青并非是吴酒啊,这是怎么回事呢?一来,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,二来,“春”在这里是形容词,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,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。

57、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“瓮头竹叶经春熟”的说法,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时代,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,如“富水春”、“若下春”之类。

58、文人大多爱酒,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,喝着吴酒,观“吴娃双舞”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。

59、“娃”者,即是美女,西施就被称为“娃”,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“馆娃宫”。

60、也许白居易这样写,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吧。

61、十多年后,他在洛阳,回忆起当年饮酒观舞,不禁叹道:“早晚复相逢?”。

62、早晚,是当时的口语,意思就是何时。

63、 三首词,从今时,忆起往日,最后又回到今天,从洛阳到苏杭,从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,今、昔、南、北,时间,空间都有极大的跨度。

64、白居易身在洛阳,神驰江南,抚今追昔,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,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。

65、而我们今日读此词,则因为白居易的出色描写,也能得到某种精神满足,不知当时白居易是写给自己回忆的,还是留待后人欣赏的,你觉得呢? 忆江南① 【唐】白居易 江南好, 风景旧曾谙。

66、② 日出江花红胜火, 春来江水绿如蓝,③ 能不忆江南。

67、 【作者】 772-846 ,字乐天,太原(今属山西)人。

68、唐德宗朝进士,元和三年(808)拜左拾遗,后贬江州(今属江西)司马,移忠州(今属四川)刺史,又为苏州(今属江苏)、同州(今属陕西大荔)刺史。

69、晚居洛阳,自号醉吟先生、香山居士。

70、其诗政治倾向鲜明,重讽喻,尚坦易,为中唐大家。

71、也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,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。

72、 【注释】 ①据《乐府杂录》,此词又名《谢秋娘》,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。

73、又名《望江南》、《梦江南》等。

74、分单调、双调两体。

75、单调二十七字,双凋五十四字,皆平韵。

76、 ②谙(音安):熟悉。

77、 ③蓝:蓝草,其叶可制青绿染料。

78、 【品评】 此词写江南春色,首句“江南好”,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“好”字,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,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。

79、同时,唯因“好”之已甚,方能“忆”之不休,因此,此句又已暗逗结句“能不忆江南”,并与之相关阖。

80、次句“风景旧曾谙”,点明江南风景之“好”,并非得之传闻,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。

81、这就既落实了“好”字,又照应了“忆”字,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。

82、三、四两句对江南之“好”进行形象化的演绎,突出渲染江花、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,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。

83、其中,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,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,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。

84、篇末,以“能不忆江南”收束全词,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,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,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。

85、 选我~~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,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。

86、晨光照映的岸边红花,比熊熊烈火还要红。

87、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,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。

88、怎能叫人不怀恋江南。

89、 《忆江南》 作者:白居易  江南好,风景旧曾谙。

90、日出江花红胜火,春来江水绿如蓝。

91、能不忆江南?  江南忆,最忆是杭州。

92、山寺月中寻桂子,郡亭枕上看潮头。

93、何日更重游?  江南忆,其次忆吴宫。

94、吴酒一杯春竹叶,吴娃双舞醉芙蓉。

95、早晚复相逢?  作者简介  白居易 白居易(772~846),汉族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下邽(今陕西渭南东北)人,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,有“诗魔”和“诗王”之称,他的诗在中国、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,是“新乐府运动”的领袖。

96、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,其曾祖父迁居下邽(音guī)(今陕西渭南北),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。

97、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(公元772年2月28日),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(今东郭寺)降生了。

98、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,号“香山居士”。

99、武宗会昌六年(846年)八月,白居易去世于洛阳,葬于洛阳香山,享年75岁。

100、他去世后,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:“缀玉连珠六十年,谁教冥路作诗仙?浮云不系名居易,造化无为字乐天。

101、童子解吟《长恨》曲,胡儿能唱《琵琶》篇。

102、文章已满行人耳,一度思卿一怆然。

103、”著有《白氏长庆集》七十一卷。

104、 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,谥号“文”,世称白傅、白文公。

105、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,主张“文章合为时而著,歌诗合为事而作”,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、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,对后世颇有影响,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。

106、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、左赞善大夫,因得罪权贵,贬为江州司马,晚年好佛。

107、他一生作诗很多,以讽喻诗为最有名,语言通俗易懂,被称为“老妪能解”。

108、叙事诗中《琵琶行》、《长恨歌》等极为有名。

109、  源流  原名《望江南》、《梦江南》、《江南好》、《春去也》,忆江南唐代白居易作《忆江南》三首,本调遂改名为《忆江南》。

110、《金奁集》入"南吕宫"。

111、段安节《乐府杂录》:"《望江南》始自朱崖李太尉(德裕)镇浙日,为亡妓谢秋娘所撰,本名《谢秋娘》,后改此名。

112、"二十七字,三平韵。

113、中间七言两句,以对偶为宜。

114、第二句亦有添一衬字者。

115、宋人多用双调。

116、古语云,言而无文,行而不远。

117、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,流传至今,已是一千多年,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,那么这寥寥数语,文在何处?如何能“行”如此之远呢?  本调二十七字。

118、首句为三字句。

119、第二句为仄起平韵之五字句,句法上二下三。

120、第三句为仄起仄收之七字句,第一、第三字平仄可不拘。

121、第四句为平起平韵之七字句。

122、第五句句法与第二句同,故第一字可平可仄。

123、此调三、四两句,其句法全与平起七言诗中之颔联无异;是以作者多用对偶,以求工整,历来词家,正多其例也。

124、  古语云,言而无文,行而不远。

125、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,流传至今,已是一千多年,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,那么这寥寥数语,文在何处?如何能“行”如此之远呢?  白居易《忆江南》赏析 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,在杭州呆了两年,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,任期也一年有余。

126、在他的青年时期,曾漫游江南,旅居苏杭,应该说,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,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。

127、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,回到洛阳后十二年,他六十七岁时,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,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。

128、 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,实属不易,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。

129、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“花”、“莺”着手,而是别出心裁地从“江”为中心下笔,又通过“红胜火”和“绿如蓝”,异色相衬,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。

130、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,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,如“两个黄鹂鸣翠柳,一行白鹭上青天”、“江碧鸟逾白,山青花欲燃”,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,使诗意明丽如画。

131、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,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,“夕照红于烧,晴空碧胜蓝”、“春草绿时连梦泽,夕波红处近长安”、“绿浪东西南北水,红栏三百九十桥”。

132、因而江南的春色,在白居易的笔下,从初日,江花(可能是水花),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,又因烘染、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,色彩绚丽耀眼,层次丰富,几乎无需更多联想,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。

133、  既是“能不忆江南”,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,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?古籍载:“杭州灵隐寺多桂。

134、寺僧曰:‘此月中种也。

135、’至今中秋望夜,往往子堕,寺僧亦尝拾得。

136、”既然寺僧可以拾得,那么看起来,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,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,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,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。

137、白居易是诗人,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,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,徘徊月下,流连桂丛,时而举头望月,时而俯首细寻,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。

138、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。

139、一个寻字,而情与景合,意与境会,诗情画意,引人入胜。

140、  也许,月中桂子只是传说,那么钱塘潮奇观确实是存在的。

141、寻桂子不一定能寻到,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。

142、钱塘江自杭州东南流向东北,至海门入海。

143、钱塘潮每昼夜从海门涌入,异常壮观。

144、钱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最大,潮头可高达数丈,正因为如此,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,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,趣意盎然。

145、上句写跑去寺里寻找那美丽的传说,下句写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钱塘潮,一动一静,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内心蕴涵的种种心理活动,也许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难忘。

146、  第三首,写的是苏州。

147、吴酒一杯春竹叶,也许有人会说,竹叶青并非是吴酒啊,这是怎么回事呢?一来,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,二来,“春”在这里是形容词,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,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。

148、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“瓮头竹叶经春熟”的说法,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时代,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,如“富水春”、“若下春”之类。

149、文人大多爱酒,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,喝着吴酒,观“吴娃双舞”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。

150、“娃”者,即是美女,西施就被称为“娃”,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“馆娃宫”。

151、也许白居易这样写,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吧。

152、十多年后,他在洛阳,回忆起当年饮酒观舞,不禁叹道:“早晚复相逢?”。

153、早晚,是当时的口语,意思就是何时。

154、  三首词,从今时,忆起往日,最后又回到今天,从洛阳到苏杭,从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,今、昔、南、北,时间,空间都有极大的跨度。

155、白居易身在洛阳,神驰江南,抚今追昔,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,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。

156、而我们今日读此词,则因为白居易的出色描写,也能得到某种精神满足,不知当时白居易是写给自己回忆的,还是留待后人欣赏的.  注释:  ①谙:熟悉  ②红胜火: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 ③蓝:蓝草,叶子可以提炼蓝色的染料。

157、这里用蓝草的颜色形容江水的深和清澈。

158、  简单的意思:江南是个好地方,那里的风光我曾经很熟悉。

159、日出时,江边的红花颜色鲜艳胜过火焰,春天来了,江水绿如蓝草。

160、能不想念江南?  今译 :  江南是个好地方,那里的风景我熟悉。

161、日出时,江中的滚浪比火还红艳,春天里,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。

162、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?忆江南诗意: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,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。

163、晨光照映的岸边红花,比熊熊烈火还要红。

164、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,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。

165、怎能叫人不怀恋江南。

166、 忆江南① 【唐】白居易 江南好, 风景旧曾谙。

167、② 日出江花红胜火, 春来江水绿如蓝,③ 能不忆江南。

168、 【作者】 772-846 ,字乐天,太原(今属山西)人。

169、唐德宗朝进士,元和三年(808)拜左拾遗,后贬江州(今属江西)司马,移忠州(今属四川)刺史,又为苏州(今属江苏)、同州(今属陕西大荔)刺史。

170、晚居洛阳,自号醉吟先生、香山居士。

171、其诗政治倾向鲜明,重讽喻,尚坦易,为中唐大家。

172、也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,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。

173、 【注释】 ①据《乐府杂录》,此词又名《谢秋娘》,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。

174、又名《望江南》、《梦江南》等。

175、分单调、双调两体。

176、单调二十七字,双凋五十四字,皆平韵。

177、 ②谙(音安):熟悉。

178、 ③蓝:蓝草,其叶可制青绿染料。

179、 【品评】 此词写江南春色,首句“江南好”,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“好”字,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,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。

180、同时,唯因“好”之已甚,方能“忆”之不休,因此,此句又已暗逗结句“能不忆江南”,并与之相关阖。

181、次句“风景旧曾谙”,点明江南风景之“好”,并非得之传闻,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。

182、这就既落实了“好”字,又照应了“忆”字,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。

183、三、四两句对江南之“好”进行形象化的演绎,突出渲染江花、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,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。

184、其中,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,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,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。

185、篇末,以“能不忆江南”收束全词,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,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,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注释:   ①谙:熟悉   ②红胜火: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  ③蓝:蓝草,叶子可以提炼蓝色的染料。

186、这里用蓝草的颜色形容江水的深和清澈。

187、   简单的意思:江南是个好地方,那里的风光我曾经很熟悉。

188、日出时,江边的红花颜色鲜艳胜过火焰,春天来了,江水绿如蓝草。

189、能不想念江南?   今译 :   江南是个好地方,那里的风景我熟悉。

190、日出时,江中的滚浪比火还红艳,春天里,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。

191、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  忆江南①   【作者】   772-846 ,字乐天,太原(今属山西)人。

192、唐德宗朝进士,元和三年(808)拜左拾遗,后贬江州(今属江西)司马,移忠州(今属四川)刺史,又为苏州(今属江苏)、同州(今属陕西大荔)刺史。

193、晚居洛阳,自号醉吟先生、香山居士。

194、其诗政治倾向鲜明,重讽喻,尚坦易,为中唐大家。

195、也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,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。

196、   【注释】   ①据《乐府杂录》,此词又名《谢秋娘》,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。

197、又名《望江南》、《梦江南》等。

198、分单调、双调两体。

199、单调二十七字,双凋五十四字,皆平韵。

200、 ②谙(音安):熟悉。

201、 ③蓝:蓝草,其叶可制青绿染料。

202、   【品评】   此词写江南春色,首句“江南好”,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“好”字,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,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。

203、同时,唯因“好”之已甚,方能“忆”之不休,因此,此句又已暗逗结句“能不忆江南”,并与之相关阖。

204、次句“风景旧曾谙”,点明江南风景之“好”,并非得之传闻,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。

205、这就既落实了“好”字,又照应了“忆”字,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。

206、三、四两句对江南之“好”进行形象化的演绎,突出渲染江花、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,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。

207、其中,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,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,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。

208、篇末,以“能不忆江南”收束全词,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,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,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。

209、呃呃呃西半球支支吾吾土76月份言反映墬依法2度2寓于反映羽説父。
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